2014年5月末,夏至雖未至,明晃晃的太陽已經高懸在頭頂,35℃+的溫度,逼得人透不過氣來。在橫貫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的東西大街上,行人個個都有些急色匆匆,恨不能把高溫甩在身後。道路兩側密集的牡丹畫室,大多也門可羅雀,早早地閉了門,旁邊的樹也熱得耷拉下腦袋。
  只有64路公交車還照常在馬路上“突突”地奔走。這情景,似乎與以往的每一個初夏都一樣,人們已經不再談論數日前發生在64路公交車“平樂西”站台處的那場大堵塞。堵塞的原因是當地一位老人的追悼會,他叫郭泰安,被稱作“平樂牡丹畫第一人”、牡丹畫奠基者。他的家門口,就是64路公交車“平樂西”站。5月15日,郭泰安因病逝世,第三天的追悼會上,聞訊前來弔唁、懷念的人近千,一度讓交通幾近癱瘓。
  郭泰安是土生土長的平樂人,村裡老一輩的人喜歡叫他“黑秀才”,或者“鳩山”。
  “鳩山”是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中的頭號反面人物,一名侵華日本軍官的姓氏。上世紀六十年代村裡排戲,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皆通的“黑秀才”郭泰安就被推選出飾演鳩山這個角色,因為演得好、深入人心,也便得了這個外號。當然,推選他來扮演這樣一個在當時被人人唾棄的角色,還有個原因是他是名“右派分子”。
  郭泰安出生在普通而又貧窮的農耕家庭,老宅子里除了他們家,還住著其他幾位堂叔伯。在長輩和同輩兄弟的眼中,郭泰安從小就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尤其喜歡畫畫。上世紀五十年代,他考進當時的洛陽師範學校(即洛陽師範學院前身)藝術系學習美術,主攻方向是人物畫。
  平樂村歷史悠久,據考證,因東漢明帝迎接西域入貢“馬踏飛燕”築“平樂觀”而得名,是漢魏洛陽城外的一座皇家後花園。西漢第一個皇帝劉邦以及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的眾多皇帝,都經常光顧這裡。這裡也是文人騷客流連的地方,曹植就曾留下“歸來宴平樂,美酒鬥詩千”的詩作,也有說法李白詩《將進酒》中“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中的平樂也指此處。
  平樂的文化氛圍自古就有,書畫之風也源遠流長,近現代畫壇中頗具名氣的郭漪山、郭祝山便出自平樂。生在這裡的孩子,自小都愛塗鴉幾筆。郭泰安當時也是村裡鳳毛麟角的幾名高才生之一,成為村裡的驕傲。
  然而1958年,出身農家的他被劃為“右派”,遣送回家。
  回到村子里的郭泰安依舊受人歡迎。村裡要搞一個反映“解放前十年、解放後十年和展望未來十年”的書畫展,藝術科班出身的郭泰安自然被推舉為組織者。憑著自己的繪畫功底和藝術天分,這次書畫展辦得異常成功,吸引了河南省內外的很多地區跑來學習辦展經驗。
  除了畫畫這個專業,郭泰安還會拉二胡、板胡,能吹小號,懂雕刻,會演戲,還寫得一手好字。鬥爭年代里,農村的板報、壁畫、展覽等基本上被他一手包辦了。因為皮膚黑,村裡人還送他一個稱號——黑秀才。
  但是在最艱苦的年代,郭泰安也沒忘了自己的主業,畫畫。每天去農田裡勞動掙工分,郭泰安也不忘在褲腰帶上別一捲速寫紙,忙裡偷閑時就比著正在勞作的鄉親們畫上幾筆速寫。
  學校開始停課,村裡不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郭泰安就更加受歡迎,他又多了個“工作”,就是手把手教這些小伙伴畫畫,還由此產生了平樂村第一個繪畫7人小組。平樂村第一批畫牡丹的人也就從此產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郭泰安還和一起畫畫的幾個伙伴參加了在洛陽的一個國畫培訓班,師從知名畫家馮霞笙。在幾個小伙伴中,就屬他還有同村另一名畫家郭丙均(洛陽師範學院美術系退休教授)成績最好,也是其他人公認的老師。
  困難時期,郭泰安家吃不上飯,他開始背著紙和筆沿著隴海線一路向西走。那時候還不流行照相,尤其在農村,很多人一生也留不下一張影像。郭泰安為有需求的人畫像,每畫一張能掙五毛錢。五毛錢,在當時算得上一筆巨款,相當於一個壯勞力6個勞動日所得。自己可以吃飽肚子,還可以貼補給家裡。一同畫畫的幾個人大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從東到西,從西到東,為了生存奔波在路上。
  若有人問平樂村第一批牡丹畫家最初是如何提高畫技的,他們大約都會回答:畫領袖像。郭泰安有美術功底,又在村裡辦了多次革命藝術展覽,也算是小有名氣,經常會有村鎮單位來請他去畫壁畫。郭泰安就帶著其他人,倆倆做伴,四處為人畫領袖像。
  郭泰安還懂得“好評”的力量,走到哪都帶著一個本子,每次畫完都會讓負責單位幫他寫幾句好的評語,這樣再有人請他畫像時,就相當於有了推薦信,更容易被對方接受。這個招數屢試不爽,為他們招攬了不少“生意”。
  能畫畫、能靠畫畫掙錢,按說郭泰安的日子應該過得比很多人都便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郭泰安的妻子有心臟病,每每積攢些家底,總是要投到醫葯上去,依舊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經潮鶉私蛹謾�
  (下轉T03版)一鍵分享到【網絡編輯:李鵬勛】【打印】【頂部】【關閉】
     (原標題:為生活奔波他是隴海線上的畫像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zolrz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