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曝光了某省一位廳長下基層,問了群眾“家裡幾口人”、“收入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困難”等幾個簡單問題後,就不知如何繼續交流下去。文章里沒指名道姓,我們不知道到底是哪個省、哪個廳長,但是,官員與群眾之間存在交流和溝通的障礙恐怕不是個別省個別官員的問題。
  突然面對一張陌生的面孔,雙方都緊張,領導怕自己說得不接地氣,群眾反感了怎麼辦;群眾呢,怕自己說錯了話表錯了情,領導不高興了怎麼辦。這種緊張是雙向的,雙方都有一種拘謹,要聊出熱情聊出火花來,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很強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掌握的。領導也有多種型號,有的乾起業務來,激情四射,有板有眼,叫他開個座談會與群眾聊一聊,他可能就捉襟見肘了;有的領導說起自己管的一攤子事,游刃有餘,你讓他突然乾別的事,他就變愚鈍了。一個悶葫蘆領導碰到另一個悶葫蘆群眾,大家悶在了一起,這種概率不能說沒有。
  這需要長時間的鍛煉,需要不停地磨礪。但另一方面,聊不下去是不是也因為沒的聊,無話可說?比如說,可能陪領導太多,下基層太少,在官場中獃久了,你來我往說的都是官話,難免聊起家常來支支吾吾,不知道該從哪聊起,在一種語言體系里獃久了,換一套表達方式自然很不習慣。這種事跟能力有關,更與長時間跟什麼樣的人獃在一起有關,整天跟領導在一起,自然對領導的喜好瞭如指掌;難得跟群眾熱絡一回,自然群眾關心什麼,喜歡什麼,也就兩眼一抹黑,不知道從何下手。要不然,酒桌上能滔滔不絕,大會上講話也能引經據典,指導起工作來長篇大論眉飛色舞,怎麼一個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他身上有可能無數的話題,你反倒沉默了呢?
  能力的確是個問題,但只要心裡裝著群眾,裝著民間的疾苦,就不愁沒話說,就不用擔心說出的話不被人理解,也永遠不用擔心沒有話題。面對這種冷場,要反思了,你是不是一直把自己當領導,把每一次視察當成了一種慰問和施捨?不僅很少下基層,下了基層也是在走過場,走過場也就罷了,還想著走走秀場,如此,對話有如雞同鴨講的感覺,交流有如對牛彈琴就在所難免了,群眾不嗆你一身唾沫星子已經很給面子了。
  與群眾的話多話少,跟下基層的時間長不長、效果好不好、群眾路線走得踏實與否是成正比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很多時候,正是因為領導經常置身於群眾之外,不食人間煙火,群眾不清楚領導在幹些什麼,也不瞭解領導關心什麼在乎什麼,不知道值不值得信任,可不可交心,所以聽到領導問話才會無話可說,才會嗯嗯啊啊對付兩句,或者乾脆三緘其口,任你秀去。這算不算是另外一種模式的“話不投機半句多”呢?這種冷場,說到底是沒擺正官員和群眾的位置,什麼時候見過服務人員面對挑剔的顧客無話可說的?
  你捧出一顆真心,人家就會回報你一份真情;做一份實事,人家就會回報一份實意。不管是普通人和普通人,還是領導與群眾,這都是溝通與交流的不二法門。兩隻麻雀都能聊得興高采烈,何況兩個大活人?領導未必要跟三教九流都能打成一片,也未必非要煉就一口驚天地泣鬼神的嘴皮子功夫,方顯出你領導本色,那樣的領導反而不真誠、不可愛、也不可信了。
  (原標題:心有百姓,何愁無話可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zolrz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